#投资日记# 2022年12月14日:美的集团又被买爆了
这是“主观的观”第312篇原创文章。
事实上,城市越大,对底层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就越大;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从来都不是在单位上班的和写字楼里的人。
主观的观 (公众号ID: trainingview)
文字 | 老郭
图片 |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年12月14日:美的集团又被买爆了
1
在12月5日的投资日记中,我曾经这样讲过:
“股市会走在预期前面,而预期会走在政策前面,但是现实有时走在政策前面,有时走在政策后面,所以,现实就会被政策不断的调整,从而会影响预期。”
在外部政策相对明确的情况下,股市和预期之间关系就完全符合“遛狗理论”。
股市被乐观预期支撑着向前走,有时走得比较快,预期稍微悲观一点,股市就要回头等一下市场来消化悲观的预期。
这大概就是这一周这三天以来市场走势的具体解释。
周末的时候,一些关于疫情的消息的传播和发酵,短时间内市场情绪就会低落,所以周一下跌,周二缓一下,周三开始涨,周四接着涨,周五表现比较谨慎,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剧本可能不同,情节大致类似。
2
从疫情的发展来看,北京正在迅速实现达峰,不过这个节奏明显不是在“走小步”。
正如今天早上我发的一个帖子:
“本来应该flatten the curve,结果却是peak the curve。现在的这个旅程特别奇妙,我们清楚的知道终点,也确定了到达的方法,然后就看着这辆近乎失控的大巴,自由的加速向终点驶去。”
为了缓解到大医院看病和开药的人流量压力,我所在的北京朝阳区几乎要求辖区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开设发热门诊。
是的,几乎所有,我看到的名单中包含了我家周围所有的私人口腔诊所。
除了不断听到认识的人感染之外,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几乎所有快递都爆仓了,外卖的配送费直接加到15-20元左右都没有骑手接单,闪送的价格更是一飞冲天。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感染而产生的人力骤减。事实上,城市越大,对底层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就越大;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从来都不是在单位上班的和写字楼里的人。
昨天,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观测北京疫情恢复的公开指标,那就是北京地铁官方微博发布的地铁每日人流量数据。
我将过去两个月的数据做成了一个表格。
截止到昨天,北京地铁的人流量创下了最近两个月同一个工作日的人流量的新低。
从逻辑上讲,大概是什么时间人流量开始恢复和上涨,就意味着北京的感染高峰的基本过去了。由于中间还包含着春节,我觉得最早的时间,估计也要到2月中旬了。
如果,保持着现在这个节奏不出大的问题,乐观的看,全国应该会在第一季度完成达峰。
因此,对于2023年剩下的9个月,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节奏了,而市场大概也是在交易着这个预期。
3
前几天,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写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一篇是关于美的集团现在董事长方洪波的。
看了之后,对美的集团的理解又加深了几分。美的集团是中国公司治理的典范,无论是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还是通过并购整合完成多元化发展的过程,都非常成功。
我一直讲,美的集团就是中国的“通用电器”。因此,美的集团也一直是外资的最爱。
截止2022年12月13日,境外欧投资者持有美的集团股份总数是19.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是27.87%。由于外资一直在持续加仓,按照这个节奏,很可能就在今天 或者明天,外资持有美的集团股份的比例就会达到28%的“暂停买入点”。
上面所讲的”暂停买入点”,具体的规定如下:
第一、就单个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而言,单个境外机构的投资额度与国内基金一样不得超过该公司总股份的10%;
第二、全部境外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的A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0%。
在实际情况下,如果外资持股比例超过了28%,外资将会被暂停买入该上市公司。当外资持股比例回落至26%以下,才可以恢复买入。
因此,外资持股比例有三个敏感位置,分别是24%的警戒点、28%的暂停买入点以及30%的强制减持点。
当然,外资持有美的集团的股份达到规定的上限,在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几次分别是2020年1月20日,2020年7月6日和2021年的10月22日。
都说外资是“聪明钱”,我去对照了这几个日期对应的美的集团的股价走势,上述前两个日期买入到规定上限后,美的集团的股价是大涨的;但是2021年10月22日的那次买入到规定上限后,外资似乎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因此,严格来讲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不过,无论从估值还是从股价的角度来看,外资最近的买入价位都不高。
4
前两天,看到了虎嗅对于腾讯控股高级副总裁汤道生一篇采访。
在这篇文章中,汤道生主要讲了腾讯在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to B业务上,做出战略方向转变的相关思考。
汤道生这样讲到:
“我们应该关注有一定竞争壁垒的技术服务,而不是简单的资源转售。基于这个方向,我们今年的主要动作之一,就是主动缩减亏损订单。毛利率、自研产品占比等指标更能反映产品的竞争力、业务的健康度,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接受收入结构调整带来的暂时性波动。”
“今天CSIG的目标其实是更聚焦了,就是要做好产品、卖好我们的自研产品。过去我们有些单子虽然收入规模“好看”,但大部分是转售别人产品、定制化程度高、人力密集、回报率低、项目风险高,其实是不值得做的生意。我们要主动放弃这一部分单子。”
实际上,这些转变已经体现在腾讯的第三季度财报上。具体而言,从业务的思路来讲,腾讯开始从项目的集成商,转换为提供产品,然后被集成的角色;从内部的考核来讲,是从考核收入转变为考核利润。
虽然,汤道生从更高层面讲了很多。但是,在我看来,促使腾讯做出这种改变的核心因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腾讯现在面临的业绩压力,二是大家一开始就担心的问题,腾讯其实是相对缺乏To B业务的组织和经营能力的,而且后者应该是主因。
在原来的业务思路下,腾讯控股会以集成商的身份获得了项目集成的大订单,这个可以做大收入,但是项目的管理能力、内部的流程都不能对整个项目的实施和协调提供足够的支持,最终就会导致整个项目是亏损的。
在现在的提升收入,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这种思路应该是不被接受的。所以,腾讯才开始聚焦于大的集成项目中的产品提供方,而不是项目的集成商,这样做与现阶段自己的能力应该会更匹配。
因此,现在很难判断这是一个短期的策略,还是长期策略。
不过这倒是和当初很多外企在中国做项目的套路很接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电信设备、软件销售等领域内的大项目,都是外资企业和系统集成商一起合作去做单。
实际操作中,很多undertable的东西和关系的维护都交由当地的集成商去做,这些集成商往往有丰富的政商关系,能够更加灵活的影响购买方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外企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和保证中标的集成商,在投标的解决方案中选择自己的产品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做到公司内部合规,又不用承担账期。
当然,这里面的很多细节,都被这些早期的外企销售经理写成了流行的商战小说,比如著名的《圈子圈套》、《做单》、《输赢》、《思科九年》等。
5
前两天看书,看到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埃维拉德惊讶的告诉我,2020年的日本股市仍比30年前低30%。”
好奇之余,去查了日经225的走势,果然如此。
不知道日本的投资者是如何走过这30年的,谁有相关的资料,推荐来看看。
- THE END -
- 欢迎关注“主观的观”公众号-